華彙音響 2025-11-24

時值中秋月滿,張藝興「大航海5·美猴王鬧天宮」巡回演唱會於10月6-7日在北京鳥巢正式上演,實現現象級文化破圈。線下,近13萬觀眾親臨現場共譜國風新韻;線上,直播觀看人數突破2000+萬,引發全網熱議。

中國文化的強有力輸出
以國風舞臺呈現頂級藝術

演出現場,張藝興化身「美猴王」,將現代電子音樂與千年民族音樂相結合,並融入京劇、敦煌壁畫等傳統文化元素,重構出充滿新意的神話場景。創新的藝術表達獲得了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一致好評。



視效奇觀
演唱會由張藝謀導演團隊傾力打造,以奧運級別製作水準,在2200㎡的動態卷軸舞臺上呈現《千裏江山圖》等傳統藝術。並與機械臂、AI影像等現代技術結合,使全場觀眾沈浸在「人在畫中遊」的東方美學體驗中。
內容豐富
整場演出深度融合了20余種非遺技藝,包括安塞腰鼓、侗族大歌、陜北說書等。這些非遺元素與張藝興的M-POP音樂風格進行重構與結合,進一步拓展了藝術的表達邊界。
聽覺震撼
此次音響系統由金少剛老師團隊領銜設計,采用了L-Acoustics與DiGiCo兩大頂級系統,總計用了約340只全頻音箱、130只超低音箱及170臺功放,同時還包括Quantum 852、Quantum 7等DiGiCo的旗艦調音臺。全面覆蓋鳥巢所有演出區域,整體規模堪稱龐大。


國慶與中秋雙節同輝、鳥巢場館、個人生日...這場盛大絢麗的演出背後,是一套足以掌控全局的音響系統。如何以技術承接藝術,以聲音直觸心靈?音響設計-金少剛老師與系統工程師-周鳳歆老師的深入解讀,會帶你探尋到答案。

(左為金少剛老師,右為周鳳歆老師)
幕後故事
音響設計-金少剛老師

Q1:您之前和張藝謀導演的合作經歷,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A:跟張藝謀導演的合作是從《印象·西湖》、《印象·劉三姐》就開始了、再到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還有2018年在青島的上合峰會、包括後來的《對話·寓言2047》、去年的《2049》,我們一直到現在都有合作。
Q2:這次是在什麽機緣下,您和張導再次合作?藝人與導演對這次的聲音效果有什麽特別想法嗎?
A:這次合作的契機是藝人方邀請了張藝謀導演,提出想做個人演唱會,然後導演找到了我們。我們與藝人張藝興是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我們對他的演出內容和歌曲風格都不是特別熟悉。而且這次是全新的曲目、創新的形式,演出地點又是在鳥巢,這對我們來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都挺大的。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與導演組的溝通頻率會更高,張導及其團隊對聲音有非常明確的要求。而我們和總製作人鮑毅先生、何璐璐導演,從2004年開始合作到現在,彼此信任。所以在鳥巢這麽具有標誌性的場地,可能對於導演組來說,邀請我們團隊會更放心一些。他們想要的那種聲音的感覺,我們能給他們。
除了彼此之間長期合作形成的默契,還有是因為我們在鳥巢的經驗積累。從2008年奧運到現在,包括今年我們在這裏也做了幾個大項目,都得到了很高的社會認可度,甚至可以說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Q3:這次您對這個聲音效果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期待嗎?
A:首先是藝人,他演出的歌曲形式,相較於我這些年合作的其他藝人來說,還是不太一樣。但通過現場的排練與磨合,對於最終呈現出來的聲音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雖然他的演出形式,以電子伴奏的方式比較多。但是以整場演出來看,樂隊編製非常龐大,除了電聲還有很多民樂,甚至包括尺八、中國的打擊樂、西洋的打擊樂、弦樂四重奏等等,可以說整體音樂很豐富,變化量很大。編曲和導演也給他提了很多建議,特別是將大量非遺的音樂元素融入到這場演唱會的表演中。


對我們來說,首先要盡量還原音樂中質樸的民族特質。其中難度較大的是,我們需要將電子音樂與民族音樂進行融合。而且現場還有童聲合唱,以及馬頭琴、二胡、琵琶等多種特殊的聲音元素。說實話超出了我原來對他音樂的認知,這對我們音響來說也是一個挺大的挑戰。
Q4:您是使用什麽方式達到您對這個聲音的要求?
A:作為聲音的製作人來說,第一我們要保證藝人的音樂訴求。畢竟沒有人比藝人本身更了解自己的作品。藝人多年來在創作、編排上的努力,早已形成了他對聲音的理解。
第二,我們要保證完成總導演、總製作人對聲音在鳥巢這個特殊場地最終呈現的要求。

最後我們要保證所有觀眾在每個角落都能有舒適的聽感。我們不是簡單地追求大聲壓級,而是要做到聲音夠大,但不吵人,同時還要很清楚。我覺得在鳥巢能做到這樣,就達到我對聲音的要求了。
而這套方法背後更多的是,調音師個人對聲音的審美與認知,以及音樂的修養,知道聲音在音樂裏的作用。畢竟從業至今43年了,對於聲音,我是有自己的理念的。

Q5:我們每次聽到您製作出來的聲音,都感到非常震撼,這跟您之前在錄音棚的工作經歷是不是也有關系?
A:那是肯定的,對聲音最終的呈現、音色的把控,包括聲音的平衡等等,這些都跟我43年的工作積累是分不開的。因為不管是在錄音室、現場還是做綜藝節目,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積累和提高。
Q6:這次用到的是L-Acoustics的音箱,這也是您的老朋友了,那這次在聲音設計上有什麽幫助嗎?哪方面對您的幫助會比較大一些?
A:我從2000年開始使用L-Acoustics的揚聲器,用到現在已經25年了。我很清楚它的特質,所以駕馭它還是比較得心應手的。就它的聲音表現力來說,我很滿意。
很多人都覺得L-Acoustics的揚聲器在高音方面非常漂亮,聽起來非常豐富。不僅是我,許多來自港臺和大陸的調音師同行,都與我對L-Acoustics的看法比較相似。

Q7:這次鳥巢的調音臺系統,跟您之前在這做過的一些演出相較,它有什麽特點?
A:這次演出,我們使用的是DiGiCo旗艦調音臺——Quantum 852。我是去年6月拿到這張調音臺,今年3月份的汪蘇瀧、4-5月份的張傑、5-6月份的鳳凰傳奇,我基本上都在使用這張調音臺。

PA:Quantum 852
這是一張非常好用的調音臺。即使在太陽光直曬的情況下,它顯示屏的亮度和清晰度依舊相當出色。而且我覺得它在人機交互的方面也設計得很合理,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同時控製調音臺,都非常順暢。
我覺得852是在保留原來DiGiCo調音臺風格的基礎上,又做了一些優化,這方面我真的覺得非常好。盡管它的體積比SD7要大,但是重量反而比SD7輕了。這張調音臺我們從3月份一直用到現在,即便經歷了暑期高溫環境的考驗,它的穩定性依舊非常出色。
Q8:最新的Q852調音臺,它有哪些功能,您覺得比較好用的嗎?
A:它有很多好用的功能,比如關於AUX這方面,原來只能用旋鈕控製,但現在可以在屏幕上直接選成AUXSEND,我覺得很多功能都比以往更方便。這也印證了我評價DiGiCo的那句話:只有我們沒想到,沒有它做不到。在這麽大的樂隊編製下,沒有出現任何處理能力不夠的情況,我很喜歡這張調音臺。

Q9:您輸入通道大概用了多少個?
A:樂隊的輸入通道是128。由於現場有直播、多軌錄音、效果處理、導演內通等需求,而這些全部都要經過Quantum 852處理後傳送出去,因此整個系統達到250多路。
除了樂隊通道,還有Program、藝人話筒的人聲處理與效果處理等,都要經過這張調音臺分配出去,再經過另一張調音臺送回來。

幕後故事
系統工程師-周鳳歆老師

Q1:您能介紹一下這次演出的調音臺系統嗎?
A:這次演唱會的調音臺系統規格很高。PA的主控使用了一張DiGiCo旗艦的Q852調音臺,還用到了一張Quantum 326進行program的播放。Monitor用了一張Quantum 7, OB也是Quantum 7。這三張控臺都采用雙引擎設計,所以起到了主備的作用。

PA:Quantum 852 & Quantum 326

MON:Quantum 7

OB:Quantum 7
Q2:您能說一下這次演出的揚聲器系統嗎?
A:覆蓋2層到6層觀眾席的揚聲器,我們是采用鳥巢頂棚碗口吊掛的方式,一共吊掛了16組全頻音箱。其中有12組,是每組有12只K2;另外4組,是每組有9只K2。

针对1层观众区域的声场,我们使用了地面堆叠的方式进行覆盖,一共使用了34组Kara II,其中有20组,是每组4只;有14组,是每组3只。
覆盖2-6层的超低部分,我们也是在碗口吊挂了12组KS28,每组有6只。在地面1层,我们堆叠了16组KS28(每组3只)。

返送部分,我們是使用了6組Kara II(每組3只)。
Q3:此次演出的聲場搭建,您覺得與以往相比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嗎?
A:鳥巢演唱會通常是三面臺居多,這次是四面臺。但又跟常規的四面臺不太一樣,這次的內場是不設觀眾席。常規的演出舞臺一般會有一定的高度,差不多從2米到2米4左右,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高度去布置一些音箱。但是這次幾乎是沒有高度的,同時還需要盡量保證地屏和卷軸的視覺完整性。

所以我們基本把音箱都吊在了天上。那1層的覆蓋問題則主要靠地面堆疊的音箱來解決。又因為音箱的組數比較分散,比較多,所以我們盡量在設計和調試的時候減少它們之間的幹擾。對此,我們用到了Soundvision-3D仿真建模軟件,再結合以往的經驗,進行精細地調整。
現場吊裝完成後,音箱幾乎沒有過任何變動了,這也得益於設備提供商精細嚴謹的施工。

Q4:此次演出中,您覺得哪些功能有起到很大用處?
A:Soundvision的作用非常大。由於本次場地的系統配置非常龐雜,我們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在現場進行大幅度調整,所以一定是從設計階段就盡可能完善。
Soundvision就可以做到非常好的聲音可視化,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軟件看到相應的聲壓級、均勻度、對舞臺的影響、以及不同聲源之間的延時等等。同時還可以看到機械數據與吊裝相關的各項參數,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Soundvision-3D示意圖
在調試環節,我們還使用了功放管理軟件內嵌的M1測試系統。這個系統使用的是掃頻方式,整個過程幾乎沒有太大的噪聲。相比傳統用粉噪的測量方式,這在多工種同時作業的環境中優勢非常明顯。我們既不影響別人,別人施工的聲音也基本不影響我們。此外,功放管理軟件還可以根據溫濕度的變化自動進行頻響的補償,就可以在復雜的氣候環境中保證觀眾聽到的聲音很接近。
此外,我們還使用了主備冗余的AVB網絡音頻進行信號的傳輸。這種網絡音頻協議讓信號路由的傳輸變得更便捷。它在對線陣列傳輸的時候,音質會更好,高音會更細膩。

周老師還補充道:「以上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聲音有更好的呈現。對於擴聲系統來說,我們關註的是聲音是不是很細膩、是不是很震撼、以及在大聲壓級之下,聲音是不是依舊好聽。這一切最終都是服務於藝人、導演和音響設計團隊對藝術表達的共同追求。」

而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但張藝興正以實際行動,不斷拓展著現場演出的邊界。此次,他以國潮音樂慶賀傳統節日,磅礴的視聽呈現讓人美不勝收。
L-Acoustics與DiGiCo,更是有幸成為這次「藝術構想得以完美落地」的強有力支撐。可以說此次盛會,為此後大型演出樹立了一個全新的標桿。
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