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汇音响 2020-12-11
上一期我们聊了一下混响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这一期我们来讲讲“混响”与它同父异母兄弟的故事。
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这地方混响太大,一定听不清。久而久之就有可能给人一个错误的概念:混响大=听不清=语音清晰度差。就好像混响和语音清晰度是连体婴儿,一个参数改变必定会影响另外一个。
但实际上,正如之前所说,“混响”和“清晰度”有点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者有关联,但绝对不是你好我就好,你不好我也不好的关系。
在说它们俩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在一个空间内某一测量点的声音衰减图表。在图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空间里,我们听到的声音由几部分组成。
直达声:声源到听音位最短距离;
初始时间间隙:直达声与第一明显反射声的时间差;
早期反射声:一般认为,在直达声到50ms内的反射声的集合为早期反射声;
晚期反射声(混响):一般是指超出50ms之后到声音消逝到本底噪声水平或T60水平时的集合。
知道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之后,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哈斯效应。
哈斯效应图
哈斯效应是1951年由Helmt Hass所提出的,是研究双耳听觉效应的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哈斯发现了人耳定位的效果与时间的关系。哈斯效应描述了,如果同一个信号从两个位置的声源发出,在5-30ms内,人耳会以先到达的声源作为基准来进行定位,第二到达的声源在这一段时间当中即使比第一声源大,在不超过10dB的情况下,人耳是不会判定为两个声源或另行定位。
这样的实验也可以非常轻易地在S系列调音台实现,大家可以连接一个话筒,将输入信号重复路由到两条独立的通道,并发送到同一条立体声母线。
然后将输入通道分别打到极左极右。
然后分别对两条输入通道进行延时在30ms,音量在10dB插值以内的调整。
使用耳机监听效果更佳。
为什么会把哈斯效应搬出来讲这么久呢?为的是引出“早期反射声对于语言清晰度的影响”这个话题。在哈斯效应中,我们看到了到达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比能量对声音的定位影响更大。所以在我们的声音衰减图表当中,除了直达声可以传递有用信息之外,早期反射声也可以帮助信息的传达,甚至其中一部分早期反射声对于人耳来说,会将它与直达声一并处理,从而加强“清晰度”。
还有一种情况,在这里向大家说明并进行一定的探讨,就是针对语音清晰度这个定义。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有些人看到纸面上的语音清晰度之后,比如某个体育场馆的测量结果。就会说:“这个地方语音清晰度太差了,没办法使用”。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纸面上的语音清晰度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情况。
通常来说,在某个空间所得出的语音清晰度值实际上是由多个测量点平均而来的,并不代表在同一个空间中所有位置的语音清晰度都一样。这是其一。
其二,空间内由于建筑声学,材料声学所决定的语音清晰度是不可改变的,但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的“语音清晰度”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改变。
宁波奥体(双鹿电池周年庆)
其三,语音清晰度的概念的引入,本质上描述某一空间内对于声能量的反应,含有“有效信息”的能量,以及不含“有效信息”的能量之间的关系。这里就引出了一个概念:直混比(如下图)。
综上所述,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语音清晰度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极端情况下在语音清晰度极差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获得极高的“语音清晰度”,而这在现实世界当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请看下图:
· 静音夜店(图源网络)
静音广场舞(图源网络)
在国外,非常流行地下夜店或类似的聚集活动场所,场地通常是偏远地区的废弃建筑或者类似于防空洞的空间。
某防空洞酒吧(图源网络)
一般来说,这样的空间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声音传播场所,其特性是容易形成驻波,混响时间长,低频能量驻留时间长。但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每个人都非常的享受,而且你也不会觉得他们听不清,原因就在于两点:
本身这种类型的活动,低频能量的需求远大于中高频能量,且低频能量往往是由身体可以感受,而非听觉。
戴上耳机后,除了对周围环境降低了噪音污染外,还隔绝了相对较差的混响环境,送入听觉系统的基本上都是直达声,极大地提高了直混比(几乎没有自然混响),让所有信息都以最短距离直达听觉系统。
所以总结起来,任何不以实际听觉为基准的测量和解释都是耍流氓。
再来回顾以下本期当中的几个要点。
1.听觉是可以被欺骗的,听感和视觉是可以不同步的。
2. 当建筑声学和材料已经固定,不做任何改变的前提下,任何系统都不能改变空间本身的混响时间和测量所得的语音清晰度。
3.语音清晰度是一个测量值,而非实际听音感受,不能仅用语音清晰度来评判一个空间或一个扩声系统的好坏。
4. 改变语音清晰度的最佳的办法就是改变直混比。